苏轼晚年病中写下一首诗,寥寥几句,道出他幽默豁达的人生观
绍圣四年的一天,苏轼诗兴大发,写了一首《纵笔》小诗:
“白头萧散满霜风,小阁藤床寄病容。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。”
此诗寥寥几笔勾画出一位饱经风霜、老病缠身然而又安闲自适、淡然处之的自我形象。
结果,此诗传至朝廷,朝野振动,当时的宰相章悖读后,对苏轼仍能如此舒服地“春睡美”,大为恼怒。
随即上奏宋哲宗,说苏轼作诗讽刺朝政,请求再贬海南。
于是贬谪令再发,花甲之年的苏轼被贬过海峡,贬到天涯海角的儋州。
渡海即是生离死别,病魔缠身的苏轼深知这一去路途遥远,海南很有可能会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。
离别之际,苏轼拉着长子苏迈的手,将他的身后事一一交代清楚,如同永别。
小儿子苏过担忧父亲,于是忍痛与妻子离别,孤身追随父亲,踏上了旅途。
哲宗元符二年冬,苏轼父子在当地草草安定下来,已近三年了。
此时的苏轼已64岁,且身体多病,还正处于“食无肉,居无室,病无药,出无友”的困境。
但是苏轼并没有被艰苦的生活所击倒,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坦然而对。
一日,苏过看到老父满脸绯红,高兴地说:父亲朱颜还在,脸色好红润呀!
苏轼听后颔首一笑,写下一首诗。
《纵笔三首·其一》
苏轼〔宋代〕
寂寂东坡一病翁,白须萧散满霜风。
小儿误喜朱颜在,一笑那知是酒红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,须发萧然,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。
小儿子看我红光满面,误认为我容貌年轻,十分高兴,一笑起来才知道原来是酒后的脸红。
这首小诗,以风趣之笔写衰老之悲,颇能体现出晚年苏轼的精神面貌。
“寂寂东坡一病翁,白须萧散满霜风”
人不胜天,胸襟再达观,再能以苦为乐,也敌不过岁月的侵蚀,寂寞的诗人衰老了。
当年挥笔“大江东去”,吟唱“千里共婵娟”,“雄姿英发”的大诗人,如今已是天涯一角,在冬天瑟瑟的海风中,寂寞站立的一个病老头了!
但即使病中老头,也是顽强挺立,决不屈服。所以,他又重吟:“白须萧散满霜风”,对朝中“弄权小人”表示抗议和蔑视。
“小儿误喜朱颜在,一笑那知是酒红。”
小儿苏过看到老父满脸绯红,高兴地说:“你的脸多么红润,精神多么好哟!”
诗人对小儿的误会迸出“一笑”,气氛顿然转换。可以想象苏轼木然一笑、凄然自嘲的那种苦笑与苦楚。
苏轼的笑,既幽默风趣,又辛酸苦涩。这看来是个喜剧的镜头,可是却更表现了悲剧的情感。
这首诗的成功之处,就是通过情绪的变化,色彩的变化,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,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、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引人感伤之事,显得曲折坦荡,情趣风生,有过人的胸襟和笔力。